美国纽约州立奥尔巴尼大学留学心得

2020年06月16日 15:59
张守岳
Share

追寻自己想要的教育

——在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学习、生活与文化冲击

出国的背景

如果说18岁之前,选择哪种受教育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意见;那么18岁以后,我们青年人可尝试取得对自己受教育方式的主导权,在能力范围内、结合生涯规划,由自己选择是否继续读书、读什么书、在哪读书。

在国内读大一、大二的时候,我一直在寻觅自己真正想要的大学教育,思考下列哪一种最适合自己:是目前就读的国内最普遍的公立大学,还是例如上海纽约大学这样的中外合办大学,亦或者是出国读书?回忆起上高中时,我是这样拒绝爸妈送我出国读本科的提议的:“不参加中国的高考就难以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感觉那时的自己也有些幼稚得可爱。对出国态度的转变发生在大一寒假赴美读小学期时。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度过的三周,我深深地被美国高等教育所震撼。它人性化的服务、教育科技的应用、乌托邦式的校园文化让我倾向于出国学习。加之我的研究兴趣也在美国史,若想做好它,需对中美社会都有很深的体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什么不去“研究对象国”实地学习呢?如果定下去美国,那什么时候走,读完本科的时候还是读完研究生时?促使我最终决定不等到本科毕业就走是受一次采访的启发。受访者美国史学者孙琇老师说:“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去国外读研究生是个不错的选择,且越早去越好。”事实上,年轻人越早出国,越容易融入当地文化。

综上所述,我选择了我校和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以下简称UAlbany)刚签约合作设立的2+2双学士联合培养项目。在凭借语言成绩和前两年的学术成绩平均分(以下简称GPA)获得UAlbany录取后,大三、大四两年在UAlbany学习,如满足两校毕业学分要求,获颁两校的学士学位证书。国内的母校提供“安全网”,一旦无法继续UAlbany的学业,可返回母校恢复中断的学习。鉴于我是本校第一批派出的学生之一,感到自己有责任介绍UAlbany的学习和生活,以供学弟学妹借鉴。然而,囿于仅在UAlbany学习了一学期,本文所叙不保证完全正确,但皆是我亲身体验所得,道听途说的内容不表,敬请UAlbany的其他中国同学指正。

学习篇

尽管UAlbany全美排名不高,但坐拥175年校史的它,不论是教学还是体制都十分成熟且随时代进步,堪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派出学生是以国际转学生的身份加入UAlbany。而它又是公认的对转学生十分友好的学校,例如,在之前的学校所修学分,UAlbany能够较为宽松地承认其中相当多的部分并允许学生对转学分审核结果进一步申诉。

UAlbany比较常见的本科生课程分两种,大班知识课(Lecture)和小班讨论课(Seminar)。即使是大班课,也会把一两百名学生划分成数个十余人的讨论组,由助教(博士生)带领在每周固定时间进行小组学习。助教也非常尽职尽责。当我们有小问题不敢问教授时,助教十分愿意为我们答疑解惑。每逢考试前,助教会安排复习;考后,可请他们分析试卷。显然,将大班课与小组讨论结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与教学效果的矛盾。而在小班讨论课上,教授能记住每一位同学的名字,同学间的互动与合作也十分密切,我甚至见过两位同学在上同一门Seminar的过程中结为恋人。

全面而有效的教学管理能为良性的师生关系提供制度保障。美国高校教师也一样面临科研压力,可谁都不愿放松了教学或怠慢了学生。每一位教授和助教都会告知全班自己的Office Hours在何时何地,在每周的该段时间内,他们必定待在办公室接待上门求教的学生。在一对一Office Hours的过程中,我和他们共同分析了我的期中考卷,讨论过中美史学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解释,还曾畅谈生涯规划等等。与这些前辈学人和同龄人的交流,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生涯焦虑”。我从未遇到过任何教授拒绝或敷衍学生的上门求教,经常遇到教授在下课后依次回答排成一队的学生们的问题。相应的,教师评价系统设计的问题也较为周密,当学生做线下的评师问卷时,教师一般待在教室外等待并随机派学生将填好的问卷送到教学管理办公室。每学期选课时经常遇到选自己喜欢或有必要上的课与选简单或教师给分高的课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评师网(Ratemyprofessor.com)上得分高的教授的课,经常是选课系统一开放就被抢光。说句题外话,建议大一入学的新生保持好GPA,争取加入学校的Honors College,以获取提前选课的特权。

教授在下课后依次回答排成一队的学生们的问题

美国的大学基本每门课都有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每周教学计划,以便让学生了解教师对作业格式、学术不端、出勤等事宜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天马行空随性讲课的情况。但不足的是,如遇不可抗力(如下雪、教师出访)停课,教师一般不安排补课。每周教学计划会告诉你每节课前相应的阅读任务,如果不按时完成,就会在随堂检测或“每周一考”上栽跟头。我在第一学期里,因为英文阅读水平不够,做阅读的压力非常大。如果说文科的每周任务是书山,那么理科就是题海。经常能在宿舍公共活动区见到熬夜做题的同学。

介绍一个我认为最有必要在国内大学普及的辅助教学系统:Blackboard。它同时有网页端和移动端。教师将上课所需的全部阅读材料、参考链接、PPT等文件上传到系统里,学生可在Blackboard里互相交流、参加网上考试、提交线上作业、查看每次作业及小考的成绩与教师反馈等等,最大化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美国的大学信息传递基本依靠电子邮箱以保证没有第三方扭曲或截留信息。尽管每天查阅、回复数十封邮件要耗费不少精力,但也锻炼了学生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与沟通技巧,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格外珍贵。

学校和院系举办的讲座、论坛、学术会议、圆桌讨论会、演讲人系列活动(Speaker Series)都会通过邮件通知、海报张贴等多个宣传渠道邀请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基本上对在校学生免费。学校除了协助本校教师举办分享会,还邀请过名校教授、诺贝尔奖得主、奥运会体操金牌得主等。所有小规模的活动都提供茶点和零食供参会人员享用。有一次“调研纽约”学术会议在UAlbany举办,为鼓励学生旁听,有多达三位教授为提交了旁听记录的同学作额外加分。UAlbany的孔子学院也十分活跃,在“中国文化周”里邀请了耶鲁、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来作讲座,临近春节的周末还将举办庙会。

Blackboard系统界面

提供了这么好的教学服务自然有底气索要高额的学费,这也是美国高等教育颇受诟病之处。有言道,“中国家长给孩子存钱买房,美国家长给孩子存钱上大学。”UAlbany尽管作为州立大学,学费相较于私立大学来说便宜一点,但对非纽约州学生和国际学生要价仍不低。后文将提到的写作中心、健身房、坐公交、医保费用等均强制包含在学费中。国际学生每学期必须选超过12个学分的课,再多选课则不加收学费,这也催生了个别学生在一个学期选多达7门课以提前毕业节省学费的现象。现实中有很多家境贫寒的学生即使拿到了名校的Offer,但因无力负担名校比州立大学或社区学院高几倍的学费,而选择了后者。一方面可以在大二或大三转入名校,节省一两年的学费;另一方面同样可以凭借极高的GPA,进入更好的研究生院就读。在考虑了学费负担对本科择校的影响后,名校的研究生院在招生时对申请人的本科学校出身就不如国内那么看重了。

对我来说,UAlbany的图书馆重新定义了“何为大学图书馆”。新生报到时,图书馆提供的多语种参观引导已经足够贴心;另有针对国际学生适应美国、教如何使用信息技术的工作坊(iLearn Workshops),每学期会就同一个主题在不同时间办三次,以方便师生选择合适的时间参与,办过的主题有介绍如何使用Zotero,Audacity和Photoshop等软件、如何申请奖学金、如何做法律注释等。能够举办如此丰富的工作坊的秘诀在于,图书馆雇佣有各学科的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s)。如果学生对任一学科的数据库、资料搜集有疑惑,都可以给学科馆员发邮件。如果有特别紧急的问题,可以去服务台(Service Desk)或个人辅导室(PAWS)找值班的馆员面谈或者通过图书馆官网在线提问。图书馆也设有“创意、制作、创造实验室”(Innovate Make Create Lab)供学生进行多媒体创作,视频聊天室(Video Chat Room)供学生使用Skype和Zoom,Studio B26供学生做访谈和播客等等。

最令我喜欢的一点是,图书馆把全馆划分成了三种区域,彼此交错,分别是合作区、安静区和静默区,以满足不同类型学习的需求。从考试周开始的前一天开始一直到考试周结束,主图书馆从周日到周四都是通宵开放,即使是平常,也开放到凌晨三点。个人亲测,通宵后的第二天早上在校园看日出特别美。

考试周通宵复习后的日出

UAlbany设有写作中心(Writing Center)来帮助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我们可携带自己的文章或论文来这里,由母语为英语的工作人员帮助逐字逐句润色。从我个人体验来看,工作人员都很尽职尽责,有的还推荐给我过一个查同义替换的网站。假如我更少地把论文拖到最后一天完成的话,我本可以去更多次的写作中心。

UAlbany还有IT服务(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在Lecture Center和三个图书馆都有值班的工作人员为全校师生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小到网络故障,大到修手机,我感觉他们简直无所不能。年轻人可能觉得无所谓,但这个部门对于上了年纪的教授来说是莫大福音,这也是学校在推广教育科技时不会遇到“老顽固”的阻碍的原因。

UAlbany也有很多明星教授和杰出校友。以两位我比较青睐的华裔教授为例:刘文教授和周敏校友。刘文教授是台湾人,在华盛顿大学完成本科后赴纽约城市大学读博,游走于作家/学者/酷儿多重身份之间,以自身言行启迪学生在平行世界中追求多元生活。周敏校友在国内中山大学毕业后于UAlbany取得博士学位,期间调研相距不远的纽约唐人街并据此写成了一本书,如今著作等身,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裔美国研究系的创始教授,成为赴美学人的“美国梦”的典范。UAlbany为帮助学生就业不遗余力,由校友会(Alumni Association)职员建立了校友线上社区(Alumni Online Community)。我们每学期交30美元(可退出)以获得校友生涯导师网络(UAlbany Career Advisory Network)的协助,由校友来为我们模拟面试、修改简历和提供生涯建议等等。从UAlbany对于校友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管窥出美国大学的校友与母校的联系之强。

校友生涯导师网络(UAlbany Career Advisory Network)

生活篇

美国的大学没有辅导员。选课有advisor提供意见,宿舍生活有宿舍管理员(Residential Assistant)提供协助,UAlbany每个系有本科生主任(Undergraduate Student Director)全权负责学生成长。这三者已经足以覆盖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大学将学生看作“对自己负责成年人”而不是“从小十指不沾阳春水只会学习的小孩子”。

UAlbany的食堂的确好吃。Uptown校区有两个自助餐厅、一个西餐厅及一层美食街及遍布各处的餐吧和自动售货机。校区外的Alumni宿舍还有一个自助餐厅,在出行不便的周末或者天气恶劣的日子,不用出门就能三餐无忧,带餐厅的宿舍简直就是“肥宅快乐水”。住宿舍的学生必须买套餐(meal plan),分两大类套餐,一类是自助餐厅无限吃、其他餐点可消费额度较低,另一类是自助餐厅有限次数吃、其他餐点可消费额度更高。当然价格也很贵,一学期最贵的套餐需要2,550美元。在花样百出的自助餐厅总能找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食堂还定期举办美食节,这学期办过捷克餐、意大利餐、苹果丰收节、巧克力瀑布等。食堂员工和我们吃一样的饭,经理天天在食堂转悠。如果觉得自助餐厅的中餐不地道,可以去校园中心(Campus Center)负一楼的美食街,那里有中餐、日料、印度菜、牙买加餐、汉堡、盒饭、星巴克等等。自助餐厅在工作日从早上七点半开放到晚上十一点,周末则上午十一点才开门,美食街的营业时间相对长一点。美国食物嗜甜、多油炸,能管住自己的嘴可比减肥来得轻松。

Tasty~

说到减肥,学校每处宿舍区和体育馆均有健身房向学生开放,值得称赞的是,大部分同学们在用完器械后主动喷洒消毒水便利下一位使用者。校际体育赛事不收学生的门票,很多当地的家庭也来看,体育成为增强学生凝聚力和本地归属感的途径。

主场篮球赛,但最火的还是美式足球(橄榄球)

校园娱乐活动(Campus Recreation)由学校学生事务办公室(Student Affairs)举办。秋季学期办过野营、滑索、瑜伽、篮球训练等。我参加过滑索活动,学校仅代收门票费,还派一名老师开车全程陪着我们玩,十分良心了。通过参加户外活动,既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又能认识新朋友,何乐而不为?当然,报名时你要签好几页的安全承诺书。不要害怕危险,一方面学校组织的都是有专业教练指导与保护的活动,另一方面我们的强制医保包含了把尸体运回国的费用(开个玩笑)。

一起滑索的同学与带队老师的合影

临近期末,学校还举办了减压月活动,有拼图游戏、“原始尖叫”快闪、摸狗、加餐、放电影等,让复习得焚膏继晷的我们倍感温暖。

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在UAlbany第一年依然会选择住宿舍。我认为宿舍是最安全的住宿选择。这里的消防设施(灭火水带、隔离门等)看起来都是崭新的,消防烟雾报警器遇到抽烟的都能炸醒。凌晨响了火警,我们也得披着衣服出门。警察经常在宿舍走廊里巡逻,有次餐厅里两个人摔了盘子吵架就引来了三个警察。整个校园和宿舍区附近都有报警柱,宿舍屋里也有报警电话。虽然UAlbany只强制大一新生住宿舍,但在宿舍里能真正体会到美国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文化,值得一住。什么是宿舍文化呢?具体来说,我住的Alumni宿舍负一层就是餐厅,全舍同学基本上早晚餐都在这里吃,很容易交朋友,养成每天吃饭坐一桌的默契。每层楼都有公共活动区,设有沙发和桌椅,可学习可休闲可社交。有趣的是,这里不分男生楼或女生楼,男女生的房间都安排在同一栋楼里,厕所要凭钥匙才能打开以避免走错。美式教育很重视培养孩子与异性相处的能力。至于会不会发生羞羞的事呢,反正我曾经被舍友求着腾出房间供他和朋友“学习”。美国校园也有个惯例,如果你舍友在门把上挂了个东西,你最好知趣地别打扰屋里的人。住宿舍的价格也挺贵,一学期4391美元,且一签就是两学期的合同,同样的价格可以租到极好的公寓或别墅单间了,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中国同学选择自己出去租房子住。另外一个缺点是宿舍不提供充足的净水。整个Alumni宿舍只有一处直饮水机,我舍友懒得每天下楼打水只能买成箱的矿泉水囤在宿舍,别的楼的中国学生只能拿着自己添置的烧水壶来我们楼接水。Alumni宿舍只有暖气,没有空调和风扇,夏天非常难熬。

再说说交通。大部分本科生在Uptown校区上课,一整个学期我都没有去趟Downtown校区的机会。基本上所有事务都能在网上或者Uptown校区解决,这一点与国内多校区办公的大学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工作日里,校车和公交车较为便捷,建议新生报到后立刻去办学生卡,凭卡无限次乘车。至于周末嘛,如果你自己没有车,基本上寸步难行。这里共享单车不够普及,Uber也挺贵,公交车一个小时才发一班。面对私营公交公司唯客流量发车的班次表,你才能怀念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至于考驾照和办银行卡,可参考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指南。

Albany虽然不是个大城市,但作为纽约州首府能提供不少在州政府和大企业实习的机会。不论是学校还是系里,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学校有专门的职业发展中心帮助学生,系里教授了解到好的实习机会都会第一时间发给学生。例如中期选举后没几天,新当选的参议员招聘助理的邮件就被系主任转发给了大家。历史系不强制实习,但是给予实习的同学大约7个学分的奖励。美国学生从高中就开始打工,很多人都利用寒暑假实习。国内的中产阶级家长似乎不鼓励孩子在毕业前做兼职工作,而这也使得大学生毕业后适应职场面临诸多困难。

Uptown校区离沃尔玛两站距离,周围有好几个富有小资情调的购物广场。街道整洁又宁静,娱乐设施一应俱全,构成了一幅典型的美国中产郊区生活图景。离Alumni宿舍几步路就有一座华人教堂,他们经常在中国传统佳节举办活动。而位于Troy的Horizontal Church也对国际学生十分友好,常常举办西方节日庆祝活动,曾牵线国际生去美国家庭庆祝感恩节。

国际生圣诞节派对

Albany的气候不是很好。它位于哈德孙河谷,经常下地形雨;阴晴不定,昨天晴空万里,今儿可能就不出太阳。千万不要让天气影响了你的心情喔!

奥尔巴尼市区,也是一座很有历史古韵的老城~

冲击篇

刚来的时候,我学了一个新词:Culture Shock,意为文化冲击,指的是外国人在刚到一个与自己祖国文化差异很大的地区时,会依次经历“蜜月期”——“低谷期”——“调整期”——“接纳期”四个心理阶段。

所展示的海报左下角即“文化冲击”四阶段曲线图

对一名史学生来说,中美史观(作历史研究时的指导思想)的差异对我的冲击大于习俗差异的冲击。试举两例,在“一战后美国不加入国际联盟”这一问题上,美国课本的解释是美国当时“不想”领导世界,而中国课本的解释是美国当时“无力”领导世界;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美国人认为尼克松和基辛格为之做出了贡献,而闭口不谈中国向第三世界国家“拜票”而付出的外交努力。在我与美国教授谈史观冲突时,她只是说这种解释差异很有趣,不敢多加评论。相信以后我肯定会面临更多的史观差异,应当在全面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

真的“前途无量”?

亲身经历还让我改变了自己曾经的看法。我们只听说过美国医疗的人性化和高技术水平,大医院建设得像是宾馆,可是“一分钱一分货”,其医疗费用非常昂贵,如果没有保险老百姓根本不敢去大医院。我来美前只是听说过奥巴马医保改革,而在享受了国际学生医保的诸多福利后,又了解到相当多的低收入美国人买不起这样的商业保险的事实,进一步意识到全民普惠的奥巴马医保的存在必要性。在商业保险体系下,富人依仗保险过度医疗,穷人只得在小诊所和廉价药物堆里苟延残喘。再谈谈“博雅教育”,美国人认为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应在本科阶段学会做一名知识广博、思想开放的公民,学专业知识是研究生阶段的事。这对于尚未决定职业方向的学生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对于打算本科毕业后直接工作或者已经选定方向的学生来说,UAlbany强制修习的十门通识教育课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为了省钱,很多学生去附近的社区学院上通识教育课或者上网课,有的中国留学生回国上暑期学校,在外学完后把学分转回UAlbany来满足通识教育要求。如果不出国,我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将会很肤浅。

我还在美国见到了两种之前只是听说过的职业:营养师和药剂师。有一次,我在食堂见到一位女士设了一个展柜,她向我们讲解各种饮料所含卡路里的多少。结合她经常在食堂和经理交谈,我猜测她可能是设计我们食谱的营养师。美国的药剂师与患者的接触可能更多。我在校医院见过医生后,取药时穿着白大褂的老奶奶不仅问了我的过敏史,还耐心地给我讲解了为什么医保不覆盖常用药,之前在国内取药时,药剂师可从没和我多说过两句话。倾听营养师和药剂师的意见,代表着人们对食品药品安全的重视。

英国大学的第一位华人校长杨福家教授曾说:“一个文明国家,应该把人放在第一位……不仅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落实到制度上。”我曾见到,学校将教学楼的捐助人悉数镌刻在墙上,教职工们骄傲地在简历里罗列自己获得过的职工奖、论文奖。无处不在的荣誉感和仪式感肯定了人,鼓舞了人。学校把师生的“用户体验”放在了第一位,这也是为什么校友慷慨捐款的原因,校友们说“母校改变了我的人生”,这当然不仅是知识上的,也是在做人上的启迪。

总结

如果把国内的公立大学比作一架廉航飞机,那么美国的大学就是一架豪华航班。国内的公立大学受政府补助,学费低廉,学生只能享受基本的教学资源;而美国的大学将各项费用打包在一起要求学生支付,学生不得不接受方方面面的服务。如果要谈美国的大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以学生为本”了。毕竟本科生所交学费是美国大学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用个不恰当的比喻,“顾客就是上帝”,所以美国大学致力于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大部分情况下,美国大学每培养一名本科生就是一笔盈利,每培养一名博士生就是一笔亏损(仅从财政角度来看是这样,可从学术角度来看不是)。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大学允许本科生频繁改变专业、延长修业年限,事实上,本科生读得越久,学校赚得越多。中国大学若在本科生的校园生活体验上也像美国投入这么多,又不能多收钱,恐怕面临入不敷出的局面。想通了这些,我便能够愈加理解国内大学的难言苦衷。

电视剧《北洋水师》里有一段台词:“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富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读罢皆感到豪情满腔,也引出了一个问题:出国的目的是什么?晚清时期的海军留学生是为了强军,那我们呢?就我个人而言,在深感国内世界史研究信息闭塞之困局后,期盼赴“研究对象国”充分学习、广撷史料,给更多中国人讲述美国的历史,给美国人讲中国史,促进两国人民在熟悉对方历史传统的基础上互相理解、偃武休兵。出国不适合每个人,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出国学习,决定出去前,先问问自己:我的初心是什么。

简而言之,我赞同UAlbany是一所性价比较高的学校;我认为出国不是“镀金”,而是一次走出舒适区的全方位的挑战。